夏至如何養(yǎng)生
發(fā)布日期:2018-01-19

6月21日為夏至日,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,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。俗話說“熱在三伏”,真正的暑熱天氣是以夏至和立秋為基點計算的。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,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,有些地區(qū)的最高氣溫可達40度左右。
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曰:“使志無怒,使華英成秀,使氣得泄,若所愛在外,此夏氣之應,養(yǎng)長之道也”。就是說,夏季要神清氣和,快樂歡暢,心胸寬闊,精神飽滿,如萬物生長需要陽光那樣,對外界事物要有濃厚的興趣,培養(yǎng)樂觀外向的性格,以利于氣機的通泄。與此相反,舉凡懈怠厭倦,惱怒憂郁,則有礙氣機通跳,皆非所宜。嵇康《養(yǎng)生論》對炎炎夏季有其獨到之見,認為夏季炎熱,“更宜調息靜心,常如冰雪在心,炎熱亦于吾心少減,不可以熱為熱,更生熱矣?!奔础靶撵o自然涼”,這里所說就是夏季養(yǎng)生法中的精神調養(yǎng)。
夏季天氣炎熱,人易疲倦,人體胃腸也易受暑熱的刺激,功能相對減弱,食欲欠佳.夏季人體對睡眠的需求不同于冬春,適宜晚睡早起,午餐后安排40分鐘左右午休,同時注意防蚊蟲叮咬。盛夏紫外線強度大,進行室外工作和活動時,盡量避開烈日熾熱的正午,攜帶一些涼茶、藿香正氣液等清涼解暑物品,以防不慎中暑。出行提前半小時涂好防曬品,接觸陽光時戴上太陽鏡、撐防曬傘以免紫外線灼傷。同時,夏季人體新陳代謝旺盛,氧耗量大,不宜進行過于劇烈的運動。鍛煉的項目以散步、慢跑、太極拳、廣播操為好,并且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,在河湖水邊,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進行。運動過程中及運動結束后可多飲淡鹽開水、綠豆湯,禁大量冷飲,以免胃腸道痙攣。運動后應稍事休息再用溫水洗澡,切忌立即用冷水沖頭、淋浴,以免體表擴張的血管驟然收縮損傷心腦血管系統(tǒng)。冷水刺激擴張的毛孔驟然收縮,身體的熱量散發(fā)不出,也易致中暑。夏季出汗多,飲水也多,胃酸被沖淡,消化液分泌相對減少,再加上貪吃生冷食物,以至消化功能減弱,食欲不佳,因此夏季飲食宜清淡,多溫熱熟食、少冷飲生食。天熱人體代謝增強,營養(yǎng)消耗增加,必須加強蛋白質的補充,不可貪吃涼菜、蔬果而偏廢谷物、肉食、牛奶、禽蛋類的攝入。
此外,一年四季均應適當吃些苦味的食物,而夏季尤為適宜,尤其是夏至過后,盛夏來臨之際。
苦味食物中含有氨基酸、維生素、生物堿、微量元素等,具有抗菌消炎、解熱去暑、提神醒腦、消除疲勞等多種醫(yī)療、保健功能。夏季吃苦味食物,能清泄暑熱,增進食欲。但要適量,否則傷胃。
如芹菜,性味甘苦,微寒,具有清熱利濕、平肝涼血的作用。經常食用,對咳嗽多痰、牙痛、眼腫者具有較好的輔助療效。此外,芹菜還具有降低膽固醇和血壓的作用。如絲瓜,性味甘苦,有通經絡、行血脈、涼血解毒的功效。絲瓜清涼微寒,瓜肉鮮嫩,做湯或炒肉均可,具有清熱化痰的作用。如萵筍,具有清熱化痰、瀉火解毒、利氣寬胸的作用,對兒童來說,還能起到幫助長牙、換牙的作用。營養(yǎng)專家提醒說,夏季人們出汗較多,不妨喝點帶苦味的飲料,啤酒、綠茶、苦丁茶都是不錯的選擇。為防止“中暑”,要保持樂觀情緒,注意戒躁戒怒,做到心靜;飲食宜清淡,少吃油膩食物;多飲水,以調節(jié)體溫,改善血液循環(huán);居室要通風,要有充足的睡眠;遇到不順心的事,要冷處理,以消除苦悶,維護良好的情緒。